口腔潰瘍久治不愈,竟是“舌癌”惹的禍!40歲以
文章導讀
若要猜發生在舌頭上的疾病,
很多人都會認為是“口腔潰瘍”,但還有一種疾病,
更為危險——舌癌。據統計,
舌癌是我國口腔癌中第一大癌,佔到45.9%,
且發病率高於發達國家。
可能大家知道:《白鹿原》的作者陳忠實也因舌癌病逝。但“舌癌”究竟是什麼?為什麼抽血檢查“腫瘤標記物”未見異常?
相比於其它癌症,舌癌鮮少被人們關注,但近些年,舌癌的發病率呈現出上升趨勢,且男性多於女性,尤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較為高發。
1、好發部位
舌癌多數為鱗狀細胞癌,特別是在舌前2/3部位,腺癌比較少見,多位於舌根部,舌根部有時也會發生淋巴上皮癌及未分化癌。但總體上,舌癌多發生於舌緣,其次為舌尖、舌背及舌根等處。
2、發展進程
舌癌早期可表現為潰瘍、外生與浸潤3種類型。外生型可來自乳頭狀瘤惡變,一般舌運動障礙不明顯,較少自發痛;潰瘍型及浸潤型癌較常見,惡性程度較高,生長快,浸潤性較強,常波及舌肌,伴有自發性疼痛和舌運動受限。
舌頭是口腔里運動最頻繁,供血最豐富的器官,所以舌癌晚期不僅會浸潤口腔,固定全舌,還會轉移到淋巴結、肺以至骨頭裡,且轉移率高達40%左右。其中,淋巴結轉移可高達60-80%。
明明抽血檢驗沒有癌細胞,為什麼還會被診斷為“舌癌”?
抽血化驗,檢查的是腫瘤標記物,並不是直接檢測癌細胞。一方面,即使部分腫瘤標記物化驗結果偏高,也不一定代表癌症。如:AFP(甲胎蛋白)升高,除了肝癌患者,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、妊娠期女性均可能升高。另一方面,腫瘤尤其是早期腫瘤,腫瘤標記物檢測不一定會显示異常。
在醫療上,舌癌其實有其它診斷標準。由於舌體腫瘤易於暴露、取材方便,術前取小塊腫瘤組織送快速冰凍病理檢查,半個小時內即可確診,且準確率高達98%以上。
口腔潰瘍和舌癌早期癥狀類似,均呈潰瘍性表現,但要注意區分。
1、發病時間
口腔潰瘍雖有複發性,但也有自限性,也就是1-2周左右可以自愈。
若超過2周未見好轉,可能是口腔癌,應立即到正規醫院就診,以免貽誤病情。且長期反覆的口腔潰瘍有可能會轉變為舌癌。
2、性狀特徵
一般口腔潰瘍外觀較規則,呈圓形、橢圓形或線條形,邊緣整齊清楚,表面覆蓋灰白或黃色假膜,周圍黏膜紅而微腫。
舌癌多發在舌緣處,形態多不規則,邊緣隆起,呈潰瘍或浸潤性質硬,伴有疼痛性腫塊性生長,且無自限性。
▲ 口腔潰瘍與舌癌
3、癥狀表現
口腔潰瘍較少出現全身癥狀,頸部淋巴結不腫大,或雖腫大但不硬、也不粘連。
舌癌可出現唾液分泌增多、鼻涕帶血、吞咽哽噎感、淋巴結腫大、頜面部腫塊、乏力等表現。
根據目前數據分析,內因和外因都會增加罹患舌癌的風險。
1生理性衰老
衰老,是每個生物的必經的歷程。人體超過40歲以後,舌上皮層、牙齦等會逐漸萎縮,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也會有所降低,增加發病風險。
2營養不良
人體缺乏維生素A及維生素B時,會增加黏膜組織的病變,最常見的就是口腔潰瘍等疾病。中老年人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下降,更要注重飲食結構,有必要時也可適當進行外源性保健品補充。
3口腔衛生及刺激
多數舌癌患者的口腔衛生較差,常患有牙周炎、齲齒等疾病。口腔黏膜長期被病菌侵襲,舌頭邊緣若有損傷,即會不斷地受到感染,造成創面長時間不癒合,增加舌癌風險。
4慢性感染
舌體部炎症、潰瘍或硬結、黏膜白斑等良性疾病若長期不治癒,也存在癌變風險。
5攝入性刺激
吸煙有害健康,其芳香烴類等物質有致癌作用,尤其吸雪茄或使用煙斗吸煙者更是增加了患癌風險;
長期飲用烈性酒人群,比不飲酒的人發生口腔癌的機會多15倍;
若口腔有破潰處,不宜食用菠蘿、山楂等刺激性食物,也不宜食用過於堅硬的食物,以免劃破口腔組織。
口腔疾病是最為高發卻又極易忽視的疾病,但舌癌卻與整個口腔環境息息相關。
1保持口腔清潔及健康
日常刷牙堅持每天刷三次、每次刷三分鐘、刷全牙齒的三個面,適當漱口,以保持口腔衛生;
若出現齲齒、殘冠殘根等口腔疾病,儘早治療,注重口腔護理;
若有口腔潰瘍等疾病,待創口痊癒后,一定要將牙刷扔掉,防止再次細菌感染。
2適當多補充營養元素
補充含鋅、維生素A、B、C等食物有利於潰瘍等創面的癒合,故應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、牡蠣、動物肝臟、花生、核桃等食物,尤其是老年群體。
3少吃燙食
高溫燙食,易破壞或加劇口腔黏膜潰瘍,導致增生,是增加舌癌風險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愛吃麻辣燙、火鍋的人應注意吹涼點再吃。一般60℃以下的食物對口腔黏膜才是安全的。